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县信息

邵阳市委编办稳中求变,跑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优化管理“邵阳加速度”

湖南省机构编制网  时间:2021-12-30

邵阳是湖南省地域面积第二、人口规模第一的大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师队伍结构不优、教育管理创新不够等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邵阳市委、市委编委在省委编办的精心指导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揽,按照“规范、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奋发作为,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深刻变化,仅用了1年多时间,中小学教职工余编从18.3%直线下降到8.2%,跑出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优化管理“邵阳加速度”。

一、由圆变方,在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推进落实上迅速“严”起来

面对以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中体制不顺、责任不明、合力不强等问题,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渐进式”整改办法,还是采取“刮骨疗毒”式“休克疗法”?市委、市委编委领导态度坚定、举措严实,迅速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高位推动。强化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领导,其中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统筹领导、协调督促、联动调度等工作;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推进、规范管理、及时反馈等工作,建立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定期约谈、定期督导工作机制,形成高位推动态势。二是压实责任。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列入县(市区)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压实县(市区)党政主职履行机构编制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责任。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将6项工作任务细化为20项具体措施逐项分解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党委。三是联动督导。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纳入党委督查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内容。市委分管领导专题调研、常态督促,通过定期听取情况汇报、一月一调度、给县(市区)委书记写一封信的方式等全程抓进度。市委编办、市教育局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一周一统计、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上“动真格”,确保顺利推动、落实落地。

二、由虚变实,在解决配置不均、有编不用、动力不足等问题上迅速“硬”起来

过去,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上保稳的思想较多,一般是局部调整、小范围内调整,力度不大、措施不硬,机构编制部门在整个过程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地位较“虚”,督导较“软”。2019年党政机构改革后,机构编制部门主动作为,做实“虚”功,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编制资源下沉落地。一是前期按标定编,突出解决编制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联合教育部门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编制数、实有在编人数、班级数、教学点数、近3年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变化情况,以及未来3年待入编的特岗转正、定向免培、三支一扶数据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经过细致测算分析,按照高中、初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分别为1:12.5、1:13.5、1:19的标准统一核定编制,对在校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班级比为1.7:1的标准单独核定基本编制,确保标准统一,确保编制配置相对均衡。二是中期按需进人,突出解决有编不用有编不补问题。对余编率大的地区,督促教育部门足额申报进人计划,要求申报计划数为该县市区当年度中小学教职工除去预留编制的总余编数。具体为:申报计划数=中小学教职工总编制数-数据库实有人员数-当年待入编数(特岗、师范生、三支一扶)-预留5%+当年退休人员数+当年调出人员数,严禁有编不用、有编不补,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同时,联合教育、人社部门实行多渠道选人进人,通过公开招聘、外地调入、师范类高校实地择优选拔、加大特岗教师计划申报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培训计划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教师,确保用编计划如期实施。全市各县(市区)2020年入编人数较往年提高24%,平均达到424名。如隆回县2020年入编教师高达956名,2021年拟入编教师也达到836名。三是后期动态管理,突出解决编制使用后续动力不足问题。常态动态调整。加强“数据编制”的科学分析研究,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和教育师资人员管理两个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余编情况实时动态监测,按月汇总,及时全面掌握编制使用情况。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生规模变化及编制使用等情况,对余编率超过10%且闲置一年未予使用的一年一调整,将富余编制调整到余编率低于5%且编制紧张的地方。长效清理整治。打好“三个一批”组合拳,清退一批,对于长期在编不在岗“只领饷银不干事”人员重拳出击,坚决清退出教师队伍;纠正一批,对于长期借用借调到非教学岗位帮助工作的教师,一律回原学校任教;消化一批,拿出一定比例名额针对临聘代课教师专项招考,择优录取,由编外转为编内等。推行“县管校聘”。探索创新基层机制,县级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核定岗位总量,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统筹管理县域内所有教师,学校按岗聘任,教师竞聘上岗,切实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三、由轻变重,在提高使用效益、促进公平、保障发展上迅速“强”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优化、调整、监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余编数从2019年底的11634名降至5362名,余编率从18.3%下降至8.2%,共核减了6个编制超出核定标准且余编量较大的县市区1599名编制,将其调剂至其他6个未达标的县市区,确保了各县市区教职工总量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对教师队伍的补充及招聘力度明显加大,每年批准使用编制计划数均在3000名左右,3年来入编的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免费师范生等共5305名。通过清退、纠正、消化等方式收回挤占中小学编制数523名、清退借用借调人员208名、撤回到民办学校任教的教师72名、清理“吃空饷”人员26名、清理停薪留职顶岗代课人数5名、清退消化编外教师数621名。通过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管理,突出解决了多年来编制固化不动、编制闲置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极大提高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使用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资源公平公正,为邵阳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保障。(邵阳市委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