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县信息

邵阳市新宁县坚持“三化并举”破解教育“三大难题”

湖南省机构编制网  时间:2016-03-24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是全省首批14个标准化学校建设示范县之一,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积极破解教师人事“管理难”、城区学校“就学难”、高中教育“办学难”等三大教育发展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改革去“行政化”,破解教师“大锅饭”

  该县现有学校191所,在岗教师达3477人。由于沿袭行政化管理模式,学校行政人员臃肿,教师成长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乏力。对此,该县以去“行政化”为突破口,建立“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可多可少”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竞聘上岗,精简管理人员。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后,该县取消了2所县属学校的正科级行政职别,精简学校管理人员岗位职数116多个。校长实行聘任制,聘任期限为3年,任期不得超过三届;副校长实行公开招聘,不再保留行政级别,中层管理人员由校长直接聘任。二是合同管理,激发教师活力。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教师聘任制。对聘任人员实行量化考评,在合同管理中明确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依据。同时,对于落聘人员,采取“转岗、到其他学校竞聘、参加业务培训、待岗”等人性化手段妥善安置。三是定向引才,优化教师结构。该县教育改革瞄准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定向引才,全县“一盘棋”按需求制定年度教师引进计划,实行特殊教师人才引进政策。省、市示范性高中学校提前一年到师范本科院校直接选考优秀毕业生;对选聘的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从签订招录协议起按月基本工资标准发放安家补贴;进入学校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在办理调动手续、住房、安家补贴、职称岗位等方面享受最优政策待遇。

  二、改革促“公平化”,破解就学“大班额”

  近年来,该县城区小学学位每年缺口超4000个,“大班额”问题突出,优质生源外流,群众反响极大。对此,该县按照“扩增量、提均量、优质量”的原则加快解决“大班额”难题。一是多元参与办学扩增量。由政府主导激发多方力量办学,形成“政府、社会”齐办学、“公办、民办”共繁荣的教育发展格局。2015年,先后支持4所民办学校提供学位1650个,对县城周边两所公办学校实行提质扩建新增学位600个,城区就学压力大大缓解。二是城乡统筹布局提均量。采取合并、扩建、搬迁等方式完成了城区学校布局,成功创建合格学校7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18所。计划安排到2020年,全县24所初中、4所九年制学校、104所小学和45个教学点,要在创合格学校的基础上基本实现标准化。三是师资合理配置优质量。在加强城乡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通过“稳、调、引”来提高农村办学的软实力。近3年,先后从6所部属师大引进教学人才,实施特岗教师招聘549人;实施公费师范生计划,培养上岗教师179人;对于偏远农村小学,实行自主招聘教师,共为偏远村小安排了176名教师。

  三、改革求“精准化”,破解高中“大瓶颈”

  该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打破高中办学“瓶颈”,2015年,高考上600分考生人数从2013年的1人、2014年的10人增长到32人。一是财政精准投入。在全市率先把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予以保障,教师绩效工资差额部分由财政兜底。基础建设贴息支持。加大奖教奖学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0万元,作为全县教育奖励专项资金,其中设立高考奖100万元,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二是扩大办学权限。落实招生自主权,学校根据高中招生政策规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序招生;落实经费使用权,高中学校经费预算以校为基本编制单位,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高中学杂费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学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不抵扣财政投入,按比例返回的部分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落实教师选聘权,学校拥有在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选聘教师的权力。三是强化绩效评估。强化对校长履职能力和履职效果的评估,对校长作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评价,作为续解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每年对校长进行民主测评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业绩不突出、教职工和社会反映不好的校长予以解聘。建立健全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德师风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对教学能力差、师德师风不正、综合考核得分低的教师及时调整岗位。

(邵阳市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