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县动态

蓝山县委编办积极助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协同发展

时间:2023-08-14    来源:

分享到

近年来,蓝山县委编办围绕大局、主动作为,深耕细作、挖潜增效,配合相关部门不断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联合的“紧密型医共体”体系,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统一管理体制,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县委办、县政府办、宣传部、深改办、编办、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卫健局、医保局、中心医院等多部门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开展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工作,联合解决运行中碰到的政策问题。二是以县中心医院为牵头医院,县域内15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组建一个“医疗、医药、医保”高度集中,“人、财、物”高度统一,“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三是县域医共体内各单位按照“资产隶属不变、人员关系不转、绩效考核统一、利责共享共”的原则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单位性质、功能定位、第一名称、资产隶属、人员关系、财政补偿政策、政府投入保障“七个不变”,县中心医院加挂“县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的牌子,乡镇卫生院加挂“县中心医院医共体XX分院”的牌子,实行医保基金统一预算、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结算、人员统一调配、绩效统一考核的“五统一”县域医共体。

二、整合机构编制资源,提升编制效益。一是针对医共体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不一致、统筹使用困难的现实问题,探索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分类核定、统筹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由医共体总院负责全县医务人员的统筹调配、日常使用、管理考核等工作。二是县级公立医院按照床位和编制1∶1.5的比例,在原有事业编制的基础上核定编制总量;镇卫生院按照编制与人口1.2‰的比例核定事业编制,医共体编制总量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2至3年核定一次。三是探索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人才流动机制,打通医共体内部人员双向流动的通道,鼓励优秀人才下沉到基层指导帮扶,有效充实壮大全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夯实保障机制。一是坚持机构编制资源向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倾斜,不断加大对医共体人才引进、医疗队伍建设编制保障力度,医共体要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人需要,加大人员下转力度,严控人员逆向调动,加强全科等紧缺专业人员培养,适当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二是医共体内人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人岗相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统一岗位设置,加强聘用管理。按规定经考试考核合格,新进医共体签订聘用合同的医务人员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级同类人员同等政策。三是落实医共体内部薪酬分配自主权,医共体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进行自主分配,实现薪酬分配一体化,强化绩效考核,打破层级区别,体现岗位差异,注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工作任务较重、条件相对艰苦的岗位倾斜。

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充实医疗力量。近年来,通过引人、留人、育人等多措并举,医师紧缺情况得到缓解,各学科梯队逐步建立,人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高端人才不断储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在“引”上做文章。加大公开招聘力度,2020-2022年公开招聘医师69名,其中自主招聘4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自主引进微创外科、儿科、中医科等专科人才2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省市专家教授65人、专科联盟13个、专家团队8个及返聘退休医师9人,助推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和专科团队建设。二是在“育”上下功夫。通过落实待遇机制,搭建事业平台,培养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建立“一对一”联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制度,由医院领导与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关心,切实为联系对象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促其快速成长。三是在“用”上出实效。建立县医共体“人才池”,畅通医共体专技人才流通,近年来,通过“引才”“引智”“借脑”及“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科建设切实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用编进人上全力支持公费医学生培养计划,为医共体发展积蓄后备人才;根据当前需求,为医共体核准年度用编进人计划,近三年共核准用编进人计划近150名,极大充实了医共体专业人才力量,为医共体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编制保障。(永州市蓝山县委编办供稿)


友情链接

网站主办:中共湖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承办:湖南省机构编制事务中心(湖南省机构编制数据与域名注册服务中心)

单位地址:长沙市韶山路1号湖南省委大院三办公楼 邮编:410011

备案号:湘ICP备10209424号 网站协助:新湖南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