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石峰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三个转变”
株洲市石峰区是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是株洲工业的发祥地,聚集了中车株机等轨道交通产业企业近三百家,是国家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田心街道作为产城融合、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核心腹地,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更为迫切。石峰区以田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切口,为有效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作出有益尝试,取得明显成效。
一、多线拧成一股绳,变“条块分割”为“一体推进”
将多个领域执法事项按权限赋予街道,将多条线行政执法队伍“能统尽统”,推进资源力量在基层一线有效整合。一张清单明责。明晰政府主管部门与街道行政执法职责权限,以株洲市乡镇(街道)行政执法目录清单、石峰区权责清单和经济社会赋权目录为基础,聚焦田心片区常见、频发的行政执法重点,形成151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让街道执法有法可依。一体指挥推进。依托石峰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健全街道综合指挥调度机制,赋予田心街道对综合行政执法队员行使组织关系管理权、工作考核权、人事建议权、责任追究权四项权力,推动工作经费、执法装备、人员力量优先向街道倾斜,各派驻力量在街道统一场所集中办公。一支队伍执法。以“1+3+X”模式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其中“1”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编在岗人员,“3”为城管、市监、公安交警三部门派驻街道的执法人员,“X”为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劳动监察、自然资源、文化等部门固定联络执法人员,推进“多头执法”向“组团执法”转变。
二、多措打破一堵墙,变“物理整合”为“化学融合”
在不改变现有街道机构设置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高效协同、重心下移、权责统一、属地为主、联合执法、有效监督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攥指成拳聚力。坚持党建引领,成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小组,设立“党员先锋岗”,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凝聚力强、作风过硬的队伍。在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中,综合执法队伍30余名巡逻队员编为3支巡逻队伍,实行全天24小时巡逻。纵向高效联通。依托精细精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集成式的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56名网格员的“探头”作用,结合部门专业执法队伍的定期巡查和居民微信群、“随手拍”反映,让问题隐患和违法线索“看得见”,问题事件统一上报石峰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后,市监、城管、生态环境等执法部门均通过平台获取信息,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横向共享消堵。建立数据、执法共享互认机制,网格重点监管信息变动统一通过网格平台上报,部门信息统一从网格平台获取,监管协助任务统一从网格平台派单,区直部门和街道的法律文书、证据协同共享,执法结果互认,行政执法案件及时通报,变“各管一事”为“协同共管”。
石峰区田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组建后,组织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和集中整治活动5次,大型宣传活动2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900余份,拆除违规设置广告牌55处,新增各类停车位近300个,网格事件处置办结率达99.8%,12345市长热线涉及社会治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类投诉量较上年同期下降56.8%,新增市场主体1254家,为石峰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三、多方连成一盘棋,变“有形覆盖”为“有效覆盖”
通过有效整合街道和区直部门执法资源,弥补执法人员短缺、能力不足的短板,街道日常监管、线索核实、违法查处的效率得到提升。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让执法事项接得住。出台《田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制度》《田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执法公示、日常巡查、线索移送、行刑衔接等13项相关制度规定,制定综合行政执法流程图、受理举报投诉流程图等,全链条规范执法环节,以制度管人管事。配强综合执法队伍,让执法力量有保障。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由街道分管领导兼队长,副队长1名,专职执法队员32名,辅助队员10名。执法队下设交警组、城管组、市场监管组、应急组等4个组,由街道和区直部门执法人员组成。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街道和部门实现联合执法、联动执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执法效率大提升。在网格平台接收、受理流转事件、问题线索后,立即指派执法队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执法队员依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科学研判,对于一般案件,1天内处置到位;对于需调查取证、行政处置的3天内进行程序;对于需立案查处的案件,执法队员从案情分析到调查取证,从完善手续到下达文书全程参与,报送区直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对受行政处罚的对象,在处罚7天后进行反馈评价和沟通回访,确保“案结事了”。(株洲市石峰区委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