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华容县委编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机构编制工作在加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建设、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党的执政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构编制部门更要在调查研究中寻思路、找办法、定方向。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探其源,究其理”中把握事情本质。当前,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暴露出一些重点领域存在体制机制不畅、职能不清、履职不到位等问题,甚至成为困扰县委、县政府的难点堵点问题。这就需要机构编制部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思考在前、谋划在先、行动在后,选准调研对象、丰富调研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前因后果,深挖问题的根源症结,对实地勘察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反复论证,得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论断,为县委、县委编委制定决策提供可靠参考。近年来,华容县委编办高质量做好党政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机构改革“规定动作”,同时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瓶颈问题,先后形成《关于进一步理顺华容县防汛抗旱工作体制机制和明确职责分工的情况报告》《关于乡镇站所改革后基层治理有关情况的报告》等多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难题,高标准谋划防汛抗旱体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自选动作”,为富美华容现代化强县建设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二、坚持目标导向,在“谋实策,办实事”中增进民生福祉。机构编制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要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按照24字机构编制管理思路中的“有增有减、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民生”,机构编制部门必须在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上出实招、亮硬招,协同推进“瘦身”与“健身”,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近年来,华容县委编办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委巡视整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试点等工作,深入涉改单位、县级公立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公办学校(幼儿园)等,开展一线调研,与单位职工、医护人员、教职工开展面对面访谈,掌握职责履行、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专业技术等一线实情。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共精简事业单位66家,精简收回事业编制333名,收回的编制主要向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民生问题,先后研究出台《关于试行事业单位人才编制专户管理的意见》《关于试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实现编制资源利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累积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1581名;公立医院吸引“备案制”医疗人员965名,引进高层次人才51名,进一步稳定了医疗专业技术队伍。
三、坚持结果导向,在“察其行,验其效”中推动成果转化。调研的落脚点是用调研成果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把实际成效作为检验调研成果的硬标尺,让调研真正发挥出以研资政的作用。2022年初,因芥菜腌制工艺问题,华容芥菜遭遇发展瓶颈。为助推芥菜产业发展,促进部门单位高效履职,县委编办深入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单位及部分乡镇开展专项调研,就如何加强芥菜生产经营监管等问题予以分析,并出具内容较为详实的《关于依法加强华容县“窖腌酸菜”监管等问题的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当好参谋助手,提出建设标准化腌制池、实行标准化生产等合理合法化建议,并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单位“三定”规定为依据,全面梳理相关职能部门在芥菜种植、腌制、加工等全环节监管和服务责任,划清职责边界,实现权责更清晰。通过调研成果“售后服务”,县委编办实现了助力华容芥菜产业破题高质量发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做到“真问、真看、真行、真思”,才能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主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编织”好服务保障网。(华容县委编办供稿)